西媒揭秘工业间谍:买通垃圾车司机收集对手情报
外媒称,人类有史以来就热衷于窃取竞争对手的秘密,并且有增无减。数字时代的工业间谍又有了新的工具。
西班牙《趣味》月刊3月号刊文称,任何企业都有可能成为情报泄露的牺牲品,但总有一些领域是最受间谍青睐的。美国国家反情报和国家安全中心2011年向国会递交的报告强调了几个最被间谍看重的领域:信息和通信技术;稀缺自然资源供给信息;军事技术,尤其是与航空、航海和无人机相关的技术;增长快速的经济领域,如清洁能源和与医疗健康有关的行业等。
这份报告涉及的主要是外国政府或黑客为主的间谍行为。但不能忘记的是,大部分的工业间谍都是企业对企业展开的行为,目的是在竞争对手面前非法占得更多的优势。对于被窃取机密信息的企业来说,当它们发现自己被窃取了信息后,往往选择的是闭口不言,避免四处宣扬,以免有损企业声誉,引起股东和投资者的恐慌。正因为如此,很难计算出工业间谍给经济造成损失的具体数据。
美国联邦调查局披露,仅2012年一年工业间谍就给美国经济带来了超过190亿美元的损失。国家安全力量将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对付网络间谍上。
文章称,似乎在个人电脑问世之前,几乎没有人会窥探“隔壁”企业的商业机密。布鲁斯·戈斯林在情报领域拥有丰富经验。他曾为美国中央情报局效力14年,之后去了私人情报公司,并负责美国K2情报公司在西班牙的子公司。戈林斯明确指出,不能把工业间谍与竞争情报混为一谈。竞争情报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分析经营环境,观察市场新的动向和规范,完全是合法行为”。但是,他对数字时代到来前的间谍技术的回顾证明了一些人窃取竞争对手机密的手段已经到了何种极端的程度。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购买对方的产品,然后加以分析。”戈斯林说,“但是,了解这个东西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同样非常重要。或者可以聘请竞争对手的供应商,让他们也给你安装相同的设备,或者使用他们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付给他们更高的薪资”。现在这第二种办法已经受到合同保密条款的影响。
文章称,还有一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手段,比如翻垃圾桶。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了解是不是有员工将含有秘密信息的文件等物品带回家处理,也是为了窃取这些信息。翻垃圾桶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付小费给开垃圾车的司机,让他们将特定的垃圾袋分拣出来并交给他们。随着法律日益严苛,以及越来越少地使用纸张,这种做法的效用也大大降低了,但并未彻底“灭绝”。2000年,美国的半导体制造商全美达公司发觉就在公司准备发售最新的Crusoe微处理器的前夕,有人侵入了他们的废料箱。2001年,近10年来的最大一起工业间谍案曝光,宝洁公司因涉嫌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通过翻找垃圾桶,窃取竞争对手联合利华公司有关护法产品业务的情报而被判支付1000万美元赔偿。
美国的情报安全与维护专家罗伯特·B·弗雷德在其《垃圾桶:小心对待的珍宝》一文中指出,并非所有情报都保存在电脑中。总会产生垃圾。在成堆的被人们随手扔进字纸篓的垃圾当中,可能隐藏着企业运行和市场营销,以及财务计算数据、研究资料和员工履历等重要信息。
西班牙一家情报安全分析公司的负责人比森特·费尔南德斯和该公司网络安全专家路易斯·费尔南多·加西亚都建议,企业的安保部门应该聘用经过严格挑选和背景调查的清洁人员,这些人要知道如何避免让企业的重要文件落入他人之手。
但是,工业间谍并非都是以金钱为动机。1997年,史蒂文·路易斯·戴维斯为美国赖特工业公司服务,这家公司被吉列剃刀公司聘请与其一道研发一款新的剃刀。之后不久,戴维斯向多家竞争对手公司发送了含有新设计细节的电子邮件和传真。其中一家公司将此事告知了吉列公司,很快这位泄密者就被揪了出来。被判27个月监禁的戴维斯解释了他这样做的理由,他只是对自己的老板感到不满,并没有收取任何报酬。
报道称,或许有人认为以这样的方式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太过不值,但很多专家都指出,员工的不满情绪是企业绝不能忽视的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