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车厂家告诉您垃圾如何处理的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消费也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当前,湘潭城区居民生活垃圾日排放量为800吨至1000吨,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天产生1至1.5公斤垃圾,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如此大量的垃圾产生后将去往何处?又是如何结束它的“生命”的呢?日前,我们追随一袋生活垃圾,见证了它的一趟特殊的“旅程”。
早上7点半,在大湖街附近,一袋用蓝色塑料袋装着的生活垃圾被一位女士扔在了小区的垃圾箱旁。从这个透明的垃圾袋里我们看到了果皮、纸屑、剩饭、剩菜等。当这袋生活垃圾进入环卫车后,它的旅程也就此开始了。
第一站:铁皮垃圾车
第一个接触垃圾袋的是环卫工人朱文根。她是大湖街范围内的保洁员,已承担垃圾清运任务18年了。每天,朱文根都会不定时地推着铁皮垃圾车来到垃圾箱旁,将垃圾箱里的垃圾全部倒入铁皮垃圾车,然后再推着铁皮垃圾车清理路边的垃圾。
慢慢地,铁皮垃圾车里装满了不同颜色的垃圾袋,还有易拉罐、塑料瓶、废旧电池等大大小小的垃圾。朱文根说,虽然城区安装了不少分类垃圾箱,但由于只有一辆垃圾车可以使用,她只好将两个桶内的垃圾统统倒入环卫车内,然后由垃圾清运车送往人民路中转站。朱文根还说,如果居民一开始就将垃圾分好类,把需要填埋的垃圾扔进垃圾箱,那么这一辆垃圾车也就够用了。
第二站:垃圾中转站
上午8点半,垃圾清运车将朱文根清扫的垃圾带到了人民路垃圾中转站。这是一个采用老式吊装设备的垃圾中转站。在这里,环卫工人老陈对送来的垃圾进行了简单清理。分出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后,便一并倒入垃圾转运集装箱。老陈说,这里每天都汇集了数十台来自周边的垃圾车,等垃圾装满集装箱后,中转站的工作人员就会将集装箱吊起放在垃圾运输车上,送往双马垃圾填埋处理场。
老陈介绍,目前雨湖、岳塘两区共有56座垃圾中转站,需清运城区垃圾800多吨。去年9月,我市部分垃圾中转站开始采用垂直升降压缩垃圾设备对垃圾进行清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环卫工作人员的负担,使垃圾清运工作向节约型、环保型迈进。然而,老陈觉得,要真正做到“两型”,必须得采取垃圾分类,并设置不同的垃圾处理点,对不同垃圾进行不同处理。
第三站:双马垃圾填埋处理场
经过一路颠簸后,人民路中转站的垃圾清运车来到了双马垃圾填埋处理场。过磅、倾倒、填埋。在双马垃圾填埋处理场,运输垃圾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开进来。当垃圾被倒入填埋场后,推土机便开始一遍遍推平,然后在垃圾上方覆上黄土,铺上薄膜,植上草皮,洒上药水防止虫害。
如果你认为垃圾被填埋后,它的一生就结束了的话,那么你想错了。填埋处理场负责人吴华章告诉我们,经过压实后的生活垃圾,包含了大量的有机物。一段时间后,有的物质会被树木所吸收,有的物质则会发酵产生沼气。这些垃圾产生的废水通过渗漏液处理项目以后,废水会变成干净水进行再回收利用,并有效地控制和避免填埋场渗滤液对周边及湘江水体的污染。
“双马垃圾处理场是湘潭唯一一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处理场,整体规划占地面积为650亩,有效填埋量为295万立方米,平均每年清运垃圾21.5万吨。”吴华章说,湘潭城区平均每天会产生800多吨生活垃圾,如果采取垃圾分类处理,将有超过30%的垃圾能循环再利用。此外,分类减量能够在一定程度减轻双马垃圾填埋场的工作负荷,还有利于资源的再利用,节约社会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尾声:
在双马垃圾填埋处理现场,工作人员正为大量涌入的垃圾发愁。因为,湘潭和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对生活垃圾采用的是卫生填埋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资源损失,而且污染极大。因为一块填埋过垃圾的土地对周围环境、地下水的影响至少要经过100年才能消除。
此外,由于没有进行垃圾分类,运送过来的垃圾如果有不易降解的物质存在,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如电池在分解中会产生金属汞、镉等有毒物质,对人类产生严重危害;废塑料经填埋后会导致周边土质下降,进而导致农作物减产;各类废弃物料若被动物当作食物,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引发病疫的发生。
“尽早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实行垃圾科学化回收,才是处理垃圾和治理垃圾污染的根本措施。”不少环卫工作者及环境保护志愿者呼吁,持续开展垃圾分类相当重要,除提高人们的分类意识,还需完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这样才能做得长久。比如湘大教师公寓,自成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后,雨湖区羊牯塘街道立即为小区每个楼栋添置了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在部分单元楼道下设立了电子回收箱,在小区内设立两个废旧衣物回收箱。在这里不同垃圾已经开始由专业回收人员送往不同地点进行处理。